《國學時報》第三十一集:「屍佼的貫通」

2018年10月04日 17:27:10 來源:國學時報

國學資訊:


1.中國當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遺政府間委員會委員國


2.遼寧發現3500年前古灌渠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於2003年10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上通過,旨在保護以傳統、口頭表述、節慶禮儀、手工技能、音樂、舞蹈等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自2004年加入《公約》以來,一直積極開展履約工作,曾兩次擔任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委員國,與教科文組織和各締約國在雙邊、多邊層面開展多種形式的非遺保護交流與合作,為《公約》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充分展示中國積極履約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和對人類非遺保護事業的鄭重承諾。 




國學人物:屍佼

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諸子指的是中國先秦時期老子、莊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學術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等學術流派的代表家。戰國中期,許多學派紛呈,眾多學說豐富多彩,為中國文化發展奠定了寬廣的基礎,各家都有自己的對策與治國主張。為了打敗其他流派,各學派或多或少的吸收其他流派的學說,或以攻詰對方,或以補自己學說的缺陷,而“雜家”便是充分的利用這個特點,博采眾議,成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並蓄,卻又切實可行的治國方針。


雜家,中國戰國末至漢初的哲學學派。以“兼儒墨,合名法”為特點,“於百家之道無不貫通”。《漢書·藝文志》將其列為“九流”之一。雜家的出現是統一的封建國家建立過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結果。




國學常識:屍子


屍佼著作《屍子》在隋唐時還存世,漢唐時期則廣為流傳,一些學者作為論證多所征用,以為立論的基礎,宋代「全書已亡」,「只存二篇,合為一卷」。清朝藏書家汪繼培在此基礎上,又將散見於諸書中的引語摘輯成書,即現通行本《屍子》。輯佚本文字雖少,但十分精彩,多為至理名言、用世警句之類,從中也能窺出作者的思想梗概和精神面貌。


收藏 分享到:

我來說兩句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了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