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時報》第十三集:「司馬遷的史記」

2018年10月02日 14:53:23 來源:國學時報

國學資訊:


陜西榆林神木石峁遺址發現4000年前大型陶鷹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而在1957年,陕西省华县农民挖出一件鸟一样的陶器,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陶鹰鼎,它是原始制陶工艺的杰作。其设计巧妙,比例相宜,造型优美,形态逼真,制作精致,注重造型与实用的完美结合,至今仍是国内少见的珍品,是五千年前我们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同时,以陶鹰鼎为首的动物造型陶塑开启了商代鸟兽形青铜器造型之先河。



國學人物:司馬遷


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人,是西漢時期的史學家及文學家,大約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即是公元前145年,卒於漢武帝後元二年,大約是公元前87年,與漢武帝時期相始終,他的事跡主要見於《史記‧太史公自序》和《漢書‧司馬遷傳》。




國學常識:史記


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第一部正史,也是記錄和研究中國古代史時的重要文獻,他既是遠古至漢武帝時代的「通史」,也開創了新的史著寫作手法,以人為中心,綜合零碎的資料,編為「本紀」、「世家」和「列傳」,再配合「表」和「書」,成為一種完備史著系統,對後世具有開創性的意義。然而,漢代「經」、「史」尚未分家,司馬遷著作史記在某程度上也是為了繼承《春秋》中著經的精神。而這一部《史記》被譽為「紀傳體」著史的鼻祖,他記載由黃帝直到漢武帝期間,即作者當世前後2000多年的史事,是一部通史著作。《史記》原本是先秦時期都史著的統稱,在司馬遷當世的時期,《史記》稱為《太史公書》或《司馬遷書》,直至到南朝的范曄在《後漢書‧班彪傳》才正式將《太史公書》改名為《史記》。


收藏 分享到:

我來說兩句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了

最新推薦